BBC揭秘:最被忽视的“长胖元凶”,90%的人都因它而发胖
“民以食为天”,我们的生活永远绕不开吃:
加班太累了,吃顿好的回回血;好不容易周末了,吃顿好的放松放松;发工资了,必须吃顿好的犒劳自己……即使不饿,现代人大概能找出一万种理由给自己加餐。
尤其是当感到焦虑、孤独、无聊的时候,吃就成了排解这些负面情绪的最简单的方式,而且疯狂进食的想法会更强烈。认真践行“有时间绝望,还不如去吃美食然后睡个觉”。
有时候不是自己有多爱吃,而在压力下莫名其妙地吃了更多的东西,这种现象在营养学里有个专有名词,叫「情绪化进食」。
根据美国梅奥诊所对情绪化进食的定义:当身处困难,或到压力甚至感到无聊时,人们可能无意识地转向进食,来聊以慰藉。
研究显示,情绪化进食是女性「吃太多」的第一原因。
美国相关的营养研究机构,甚至把情绪化进食,列为了大众营养健康的第一大挑战。
不是爱吃,只是“借吃消愁”
BBC为此曾做过一个实验,在纪录片《完美饮食》中,对75位肥胖志愿者实施了一项「压力与进食量是否相关」的对照实验,又把这些人又分为两组。
其中,第一组的人什么都不用干,而第二组,却要参加一场驾照考试。
测试的目的不是让你通过驾照考试,而是为了增加他们的压力水平。
果然,第二组的测试者听到消息后都有点崩溃,有的人掩面沉默,有的人大呼“天啊”,还有的人摩擦着手,好像在缓解情绪……
研究人员还让每位随行的考官,都保持严肃和沉默,只有在必要的时候才开口说话,并且全程无任何赞美和闲聊,因为心理测试显示,这种办法,会让人压力倍增。
除此之外,考官们被要求,要不断告诉每个参与者TA很失败,而且考核结果都必须是不通过,这会让测试者的焦虑程度加剧,如此一来,压力水平会更高。
实验结果显示,第二组完成驾驶测试后,会比第一组摄入吃更多甜食,摄入更多热量。(下图红色为第二组测试者,绿色为第一组测试者。)
其中一位测试者就以自己的亲身感受,说出情绪对自己的影响。而现实中,很多人在面对压力的时候,做出的反应往往也是寻求食物的慰藉。
为什么会得情绪化进食?
情绪化进食的原因有很多。
从精神层面来说,食物带给人们的满足感是最简单的,所以当人们遇到情绪上难以解决的问题时,吃很自然就变成了许多人首选的安慰剂。
比如我们小时候,当你又哭又闹时,父母为你哄你,往往会塞给你一根棒棒糖,一个饼干,或者一块蛋糕等等。
他们的目的不过是为了让你喜笑颜开,显然,这是个非常有效的策略。但是,这样的行为习惯,可能在潜意识里让你形成了“食物可以慰藉不良情绪”的观念。
而从生理层面来看,压力会导致激素——皮质醇水平增高。
长期处于生活节奏快、或正在节食、睡眠不足的人,皮质醇水平长期偏高,皮质醇增高的负面效应直接导致新陈代谢的变动:血糖升高、食欲增加。所以经济的困窘、感情的不顺、工作的繁重都可能引起人们的情绪性进食。
而随后而来的肥胖会加重沮丧和自卑感,我们往往就陷入“借吃消愁愁更愁”的恶性循环。
改善情绪,不在于吃
很多时候,吃,只是为了转移情绪,短暂的满足感并不能治愈长期的情绪问题。
让运动来发泄你的情绪
你的快乐源泉不一定是吃吃吃,其实运动也是可以的。
人心情的好坏,同大脑内分泌出来的内啡肽的多少相关。
大脑在运动后会产生一种名为内啡肽的物质,使内啡肽的分泌增多,在内腓肽的激发下,人的身心处于轻松愉悦的状态中。而且多运动让你消耗的多,比起吃吃吃还是运动收益大。
发展自己的运动爱好,不要让食物成为唯一的快乐源泉。任何运动,包括慢跑、瑜伽甚至去外面走一圈都会帮助缓解情绪和对食物的渴望。
正视自己的情绪
焦虑、愤怒、恐惧时可能会感觉胃不舒服、胸闷、呼吸困难……切身体验并及时识别自己的情绪变化,尝试学着去接纳自己的情绪,伤心也罢,焦虑也行,都是自己的真实状态。
下一次再遇到情绪时,予以自己正确的心理暗示,提醒自己:“千万不可用暴饮暴食的方式来加以逃避”,把它们作为决定做出改变的短期有效方法,再培养长期的良好饮食习惯,会帮你克服情绪化饮食。
保证良好的睡眠
睡眠不足会影响意志力,导致压力大、情绪紧张、脾气暴躁以及暴饮暴食。特别是睡眠不足的时候会导致对甜食的欲望急剧上升,想通过此缓解睡眠不足带来的疲惫感,但往往大量摄入甜食后会产生心理上的罪恶感,从而败坏情绪,进入恶性循环的怪圈。
不熬夜,保证睡眠,是防止暴饮暴食的关键
。
最后要提醒大家的是,如果你对情绪化进食完全失控了,比如发展成饮食紊乱的暴食,就一定要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。
发表评论